张国亮 官方网站 +收藏:http://zhangguoliang.orgcc.com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花鸟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河南诗词学会理事×
实名认证 VIP会员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国亮资讯 正文内容
点“亮”心灯诗与画
2016-07-18    浏览(1958)    作者:齐琳    

  

               点“亮”心灯诗与画

                       ---读张国亮艺术人生

 

溶溶夜色里的鄂东北小村,夹杂着泥土气息的夏夜微风送来一股沁人的清香,一个孩童走在荷塘边的草地上,墨绿色的荷叶间拥着点点荷花,水珠在明亮的月光下莹莹地闪烁,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小小的孩童张大眼睛望着眼前的一切,闻闻带着湿润气的野花清香,那是家乡的味道,随着雾霭漫过荷塘,风吹杂草香......

夏日的骄阳下,通往省城的公路边。一个清瘦的少年正聚精会神地一笔笔绘制着墙上的美术字标语,任身旁呼啸的车辆、嘈杂的行人经过,也丝毫不能干扰他的专注。炎热的天气里,少年手中的画笔仿佛有着一种魔力,让挥汗如雨的他顾不上擦拭汗滴,眼睛里只有笔下精心描摹出的隽秀字体,超然忘我、专心执着......

九朝古都洛阳的伊阙之旁,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一位沉着稳重、步履坚定的画者立于龙门大桥之上,望着眼前盛唐遗韵的气象万千,石佛造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瞬间点亮胸中对人生真谛的感悟,品味这一路跋涉而来的艰辛苦乐,用笔端的一脉禅意、一泓灵气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菩萨宝相、千年沧桑尽然展现在如白云一般的纸上......

孩童,少年,画者。

我画里的荷塘承载着对童年的回忆和对家乡的眷恋,那一幅幅山水是出于对自然的一生钟情,而对书、诗、画的坚持与挚爱则是指引我走上艺术之路的一盏澄明心灯。在张国亮的艺术人生中,他曾是那个对自然充满好奇的孩童,是那个对书画挚爱执着的少年,更是那个罡风飒飒之中伫立在山颠的悟道画者。

“霜至荷叶黄,风摇蓬铃响。守住故地情,依旧送斜阳。”张国亮出生于1959年,他的家乡湖北孝感是中国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被誉为中国孝文化之乡。淳厚的乡土民风养成了张国亮重情重义、真心感恩的秉性,谈起走过的艺术之路,他说自己要衷心地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三个人。

六十年代的湖北家乡,一位族叔在政府工作,是小山村里唯一的文化人。每当年少的张国亮看到有一手好字、能为村里乡亲写对联的族叔时,满心都是崇拜,一颗幼小的心中深深埋下了对书画艺术的向往和倾慕。族叔教会了他拿笔、用墨,成了张国亮的启蒙老师,让充满好奇的孩童找到了心爱的事物,是他之所以能够走上艺术之路要感谢的第一个人。这个年仅十岁的孩子在学习了书法基础之后,写出来的字竟然有章有法,过年时为自家书写的对联贴在大门外,被村民们交口称赞,名气在周围三个自然村里都传播开来。大家的夸奖和族叔的鼓励,让颇具艺术天赋的张国亮从此与笔墨纸砚结下了不解之缘。

凭借一手过人的书法,张国亮在学校被老师选出担任宣传干部,在校宣传队负责书写标语、办板报。起初,擅长书法的他只是写好文字,再去邀请会画画的同学来添上图案,但次数多了腼腆的他不愿总去麻烦别人,开始暗自练习画画,见到脸盆上、水壶上有漂亮的图案,他就照着样子一遍遍描画,一时间几乎是见到什么画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自己再尝试着画板报上的插图,这一画,看到的人都说好,不但得到了同学和老师们的认可,更为谦和温良的张国亮增添了学习书画艺术的动力和信心。

1978年,怀着一颗对艺术挚爱的心,张国亮穿上了绿军装,又因为书法、绘画方面的特长而受到关注,迅速成长为部队的艺术骨干。张国亮开始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到训练场、营房、山间、水坝、树林、村镇去写生,背着画夹的身影显得孤单而执着,在学画的路上摸索前行的他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在自学的过程中只能摸索前行,时而感到彷徨、迷茫,直到遇上了许多山老师。

 许多山老师是在洛阳的美术教育界享有声誉的中学美术教师,因一段师徒之情与张国亮结缘。许老师居住在张国亮部队驻地的附近,恰逢部队军民共建活动,张国亮和战友们去参加义务劳动时听说许老师画技精湛,曾教出诸多有名的学生,就心生向老师学习的念头,一有时间就去帮老师做家务、干农活,经过不懈地求教和恳切的拜见,许老师被这个从内心深处热爱画画的年轻战士感动了,开始教张国亮国画入门技法,成了他艺术历程上第二位要衷心感谢的人。张国亮自此领略到了中国画笔法与墨法的魅力,开始懂得线条的运用和水墨的利用,进入到了由点、线、面组成的浓、淡、干、湿、深、浅变化莫测的水墨世界。

   “感谢许老师,他的指点让我这个酷爱绘画的人能够真正走进翰墨丹青的天地,开始描摹我眼中绚烂的生命。”在书画艺术的世界里开始自由汲取养分的张国亮,如同跃入了浩瀚海洋的游鱼,开始了如饥似渴的临摹和创作。在许老师的指导下,他学习和临摹《芥子园画谱》,经过几年的练习,在掌握了表现山石、树木的国画基本技法后,又开始了大量的创作,部队的一草一木、战友的训练身影、村里的田间地头,都成了他绘画的内容,产生了许多真实生动表现身边军旅生活的画作,参加了全军的艺术作品展览。

   “风雨阴晴几十年,一片丹城耕墨田。激浪何惧逆流急,自信艺途涌甘泉。”无论是作为战士在部队服役、作为学员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习,还是转业到地方在洛阳的政府机关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张国亮一直坚持绘画创作,从来不曾懈怠的他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但这也决定了他的画既传承传统精髓又不受传统束缚,自有一种有别于他人的意境、思想和美感,显得灵韵洒脱、卓然不群。越来越多的人听闻他的名声,前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就在他的画技日益完善,风格日趋成熟时,一位战友为他提供了一个走向更广阔发展空间的机会。

   “我要感谢的第三个人就是我的老政委,他转业到了广州,负责广交会的布展工作。从1994年开始,是他邀请我携带作品连续参加了三届的广交会,取得了强烈的反响,没想到自己的画作那么受欢迎。”张国亮提起要感恩的老领导,言语中充满真挚情感。

一贯以诚待人的张国亮又一次在关键的时候遇到了能够帮助他的人。1994年的广州,是改革开放中的前沿,而那时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也正处在高速上升的风口浪尖。1995年和1996,国内外买家纷纷介入艺术市场,争相购买传统书画作品,大量的外围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书画市场,从而推动了书画艺术品价格的不断上扬,市场持续升温,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呈现出第一个发展高潮,被市场认可的张国亮初尝成功的滋味,频频受邀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画展并获奖,多次举办大型个展。

那时大家的工资每月只有一百余元,面对突如其来的收益,任何人都容易在热潮来袭和市场暴涨时被冲昏头脑,但张国亮心中一直坚守着一份清灵,市场繁荣对艺术发展的推动力不可忽视,市场导向让他认识到了什么样的画更适合大众的审美,但是他又没有被市场左右、为利益折腰,反而更加执着于对艺术高度的追求。

面对风起云涌的艺术品市场,张国亮抛去杂念,一方面躬下身子采众家之长,专注于洛阳牡丹丰姿神韵的研习,为了写生作画走遍了周边太行、伏牛的峰峦沟壑;一方面潜下心来研究艺术理论、提高综合素质,深入了解绘画艺术史的沿袭过程,分析当前国内画坛发展现状,鉴赏大量书画作品,在对艺术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到精辟的理论分析,以严谨的逻辑思维和高超的理论学术水平在国内权威美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艺术理论文章,受到了中国美术界的瞩目。如今的张国亮,已经成为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河南诗词学会理事、洛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洛阳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洛阳市书画院院长,多次应邀参加全国美术理沦研讨会,并出版有《张国亮画集》(山水、花鸟、荷花三个系列)、《道谛之境--张国亮龙门印象中国画作品集》、《张国亮国画作品集》、《张国亮题画诗集》、《张国亮写意牡丹集》等专著,人物辞条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正如友人在赠予他的一幅字里写到的:“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在张国亮的心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国画的根源,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提高自身的修养、浸润中国哲学精髓,才能够领悟到中国画的真谛,一旦参透了其中奥妙,便如拨开了眼前的迷雾、滤除了纷扰的思绪,站在高处再看画意,自然是了然于胸、心无旁骛。令张国亮倾心的格律诗、中国书法、中国画,三者乃是同宗同源的中华传统文化之花,无论是哪种表现方式,其内核都是共通的,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张国亮的诗竟似流淌而出的思潮,书俨然铮铮挺立的风骨,画如同绽放在笔端的心泉。

   “笔藏锋芒得道魂,画含诗意得本真。艺传精湛五千载,悟透情理有几人?”这诗句赫然是对挚爱中华文化、传统艺术的张国亮洞悉画之玄妙、顿悟诗书道谛的真实写照,他像一个在艺术道路上执着求索的行者,将怀揣着孩童般的初衷、涌动着不竭的热情、点亮一盏清亮的引路心灯,不懈地在诗、书、画之间找到心灵的栖所,觅得人生的真谛。(齐琳)


标签:张国亮官方网站
我来说两句
0 人参与评论,查看详情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验证码: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_^ 人喜欢

关注TA

给TA留言

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官方网站